10吨/天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10吨/天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组成部分:
1、调节池:调节池几何尺寸暂定为2.5m×2.5m,zui大几何深度为-4.50m,有效容积暂定20m3(以“综合污水处理设备平面布置图"施工图为准)。调节池内设有格栅、液位计、污水提升泵。池**设有长方形人孔,按加盖设计以防气味,池内安装污水提升泵和格栅,污水提升泵和格栅的安装位置参见“综合污水处理设备平面布置图",其基础安装方式和连接固定方式在现场自行解决;调节池水位计的安装形式、固定方式及安装位置在现场自行解决。池内由土建预留了格栅埋件、污水提升泵基础埋铁和污水提升泵出水管、上清液回流管、预曝气系统曝气管在池壁上的套管。
2、阀门井:2个阀门井,几何尺寸为1.5m×2m,zui大几何深度为-2.0m(初步拟定)。阀门井内安装有阀门、止回阀、流量计(投标方需要核算阀门井的尺寸)。
3、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几何尺寸暂定为4.5m×2m,设备基础安装暂定标高为-3.50m(相对于室外地面)。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包括初沉池、氧化池、二沉池、清水池、污泥消化池、风机房、阀门小间、填料、加药装置、过滤器、杂用水提升泵、污泥泵、风机、储气罐、压力表、液位计、阀门等。
4、格栅、液位计、污水提升泵、流量计、阀门的选型、安装设计。
5、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本体及连接管道等的设计。处理设备要满足6进出水水质及水量的要求,工艺流程合理,运行管理简单、方便。6、地埋式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设备本体与调节池、阀门井之间连接管道等的设计。
7、加药系统的设计、选型、安装。
8、曝气系统的设计、选型、安装。
9、送风系统设备的安装布置。
10、杂用水提升泵(反冲洗泵)的工艺布置、参数、电负荷及电压等级,反冲洗后污水的排放设计。阀门小间,压力表与提升泵的自动控制。
11、过滤装置的设计、选型、安装。
12、以上各项只包括工艺设计内容,不包括土建内容,但投标方的各个系统的布置方案要满足各个部分的建(构)筑物的几何尺寸,设备和管道布置要适应各个部分的建(构)筑物已经预留的埋件和孔洞。
10吨/天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工艺流程:
1. 水解酸化池
该工艺主要处理的就是对污水处理前进行预处理,将水中的废水进行一定的厌氧发酵,将污水的可生化性提高,这是对污水处理前比较重要的步骤,可以直接影响后期的污水处理的效率和处理时间,可以较大程度的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和减少消耗。
2. 接触氧化池
氧化池根据水处理的污染程度不同分为好几个等级,普通型和加强型。一般根据处理的时间进行判断。处理时间不大于四个小时就使用普通型的氧化池,处理时间在4-6小时之间的使用加强型的氧化池。主要是使用水解酸化池出水自流至接触氧化池进行生化处理。原污水中大部分**物在此得到降解和净化,好氧菌以填料为载体,利用污水中的**物为食料,将污水中的**物分解成无机盐类,从而达到净化目的。好氧菌的生存,必须有足够的氧气,即污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以达到生化处理的目的。好氧池空气由风机提供,池内采用新型弹性立体填料,该填料表面积比大、使用寿命长、易挂膜、耐腐蚀,池底采用旋混式曝气器,使溶解氧的转移率高,同时有重量轻、**化、不易堵塞、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接触池气水比在12:1左右。(0.5-5 m3/h接触池为二级)
3. 杂质沉淀池
污水经过生物接触氧化池处理后出水自流进入沉淀池,进一步沉淀去除脱落的生物膜和部份**及无机小颗粒,沉淀池是根据重力作用的原理,当含有悬浮物的污水从下往**动时,由重力作用,将物质沉淀下来。沉淀池上部设可调出水堰,以调节出水水位;下部设锥形沉淀区和污泥气体装置,气源由风机提供,污泥采用气提方式输送至污泥好氧消化池。
4. 处理
池按规范«TJ14-74»标准为30分钟,若是医院污水,池增加停留时间至1-1.5小时。我公司采用二氧化氯装置,池与装置能根据出水量大小不断改变加药量,达到多出水多加药,少出水少加药的目的,需要其它装置可另行配制。(如用于工业污水,池与装置可以不要。)
5. 污泥好氧消化池
沉淀池所排放剩余污泥在池中进行好氧消化稳定处理,以减少污泥的体积和提高污泥的稳定性。好氧消化后的污泥量较少,清理时可用吸粪车从污泥池的检查孔伸到污泥池底部进行抽吸后外运即可(半年清理一次)。污泥好氧消化池上部设上清液回流装置,使上清液溢流至水解酸化池。
1、与国家和驻地的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相协调。
2、有**管网或相应治理设施可以依托的,应**考虑接入相应设施,一般不独立建站。
3、坚持污染源治理与生态环境建设同步发展。
4、坚持统分结合。对于单位比较集中的、污水易于收集的污水治理,应依托条件较好的单位统一建站;对无管网或治理设施依托且污水排放量较大的独立单位,可以单独建站;对单位内存在特种废水污染源的,应对其进行相应处理后,方可进入集中污水处理站。
5、污水治理工艺应当技术先进、运行可靠、管理方便、操作简便、运行。
6、必须遵循国家有关法规和技术规范,符合单位地形、地貌和水文、地质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