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式医疗污水处理系统
地埋式医疗污水处理系统——基本要求:
1)曝气池直径小于17m时,池深不应**过4.5m;曝气叶轮直径≥1m时,曝气区**高要≥1.2m,曝气叶轮直径<1m时,曝气区**高要≥1m。
2)曝气混合液过窗流速为0.1~0.2mm/s。回流窗的高度为600mm,宽为400或500mm,回流窗的总开口宽度与曝气筒周长之比为30%~40%。
3)导流区的宽和高分别为0.6m和1.5m左右,水力停留时间为4~6min,沉降流速以5~7m/s为宜,设辐射状导流板5~7块。
4)曝气区底部的顺流圈底部直径应比池底直径大200~300mm,不论曝气池直径大小,顺流圈直径均采用600mm,顺流圈距离池底为350mm。
5)沉淀区高度为1.6~1.8m,表面负荷为3.6~1.2m3/(㎡˙h),沉淀区底部污泥区的容积要求可以贮存2h泥量。
6)污泥区底部有回流缝与曝气区相通,为保证回流缝不被堵塞,一般回流缝宽为150~300mm、长600mm、倾角为45°,回流缝的流速通常为15~20mm/s。
7)合建式曝气池回流比较大(R为3~5),因此这种曝气池的名义停留时间虽然有3~5h,但实际上不到1h,属于短时曝气
地埋式医疗污水处理系统——设计依据及原则
设计原则:
1、依据污水水质特点,采用成熟可靠的处理工艺和设备,实用性和先进性兼顾,保证污水达到排放标准。
2、方案设计中尽量减少占地,合理布局,节省投资。
3、方案力求工艺成熟,运行稳定。
4、设计中尽量降低建设费用,减轻企业负担,达到低投入、高收效的目的。
5、设计时充分考虑污水处理系统配套的减振、降噪、除臭措施,从而防止对环境的二次污染,污水处理产生的少量剩余污泥经好氧消化后,定期清除外运。
6、根据实际情况,控制柜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控制,可实时监控运转情况,具备各种故障的自动保护,另配套独立的PLC控制的手动控制。本工程实行全自动控制,*专人管理。
7、污水处理设施能够耐高峰冲击负荷;污水处理可实现追赶排放。
8、排放口设置*性排污标志,污水流量连续计量装置。
设计依据:
1、根据国家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2、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87)
3、《给水排水设计手册》GB8978-1996
4、《生活杂用水水质标准》CJ/T48-1999
地埋式医疗污水处理系统——工艺流程确定为保护纳污水系,不污染周边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针对污水水质的特点,采用常规的水处理设备,主体工艺为“A/O/O生物接触氧化”工艺,该污水处理工艺较为简单,操作运行方便,日常费用低廉,出水稳定,主要为碳钢结构。
2 工艺流程说明
废水经格栅拦截去除水中废渣、纸屑、纤维等固体悬浮物,进入调节池,在调节池内均质、均量后经泵提升A级生物池,在A级生物池段异养菌将污水中可溶性**物水解为**酸,使大分子**物分解为小分子**物,不溶性的**物转化成可溶性**物,将蛋白质、脂肪等污染物进行化。
在O级生物池段存在好氧微生物及消化菌,其中好氧微生物将**物分解成CO2和H2O;在充足供氧条件下,硝化菌的硝化作用将NH3-N氧化为NO3-,通过回流控制返回至A级生物池,在缺氧条件下,异氧菌的反硝化作用将NO3-还原为分子态氮,接触氧化池出水自流进入沉淀池进行沉淀,沉淀池出水进入过消毒池进行二氧化氯消毒,消毒出水达标排放。污泥池的污泥一部分回流至A级生物池,剩余污泥定期外运处置。
2.1 A级生物池(缺氧池)
将污水进一步混合,充分利用池内高效生物弹性填料作为细菌载体,靠兼氧微生物将污水中难溶解**物转化为可溶解性**物,将大分子**物水解成小分子**物,以利于后道O级生物处理池进一步氧化分解,同时通过回流的硝炭氮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可进行部分硝化和反硝化,去除氮。
2.2 O级生物池(生物接触氧化池)
该池为本污水处理的核心部分,分两段,**段在较高的**负荷下,通过附着于填料上的大量不同种属的微生物群落共同参与下的生化降解和吸附作用,去除污水中的各种**物质,使污水中的**物含量大幅度降低;后段在**负荷降低的情况下,通过硝化菌的作用,在氧量充足的条件下降解污水中的氮,同时也使污水中的COD值降低到更低的水平,使污水得以净化。两段式设计能使水质降解成梯度,达到良好的处理效果,同时设计采用相应导流紊流措施,使设计更合理。
曝气方式采用微孔曝气,这样的设计能有效的避免管路由于处理废水产生的污泥堵塞,延长使用寿命,提高氧利用率高。
2.3 沉淀池
沉淀是污水中的悬浮物在重力作用下,与水分离的过程。这种工艺简单易行,分离效果好,在各类污水处理系统中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种工序。
此处沉淀池作用是进行固液分离去除生化池中剥落下来的生物膜和悬浮污泥,使污水真正净化,使出水效果稳定。
2.4 消毒池
二沉池出水流入消毒池进行消毒,使出水水质符合卫生指标要求,合格外排。
消毒池内设计消毒装置,导流板,消毒设计投加氯片接触的消毒方式。该投加方式具有投加方便,简单安全等特点,经消毒后的水再排入市政污水管道或附近水域。
2.5 污泥池
二沉池污泥经污泥泵定时排至污泥池,并设污泥回流装置,部分污泥回流至A级生物处理池进行硝化和反硝化,既减少了污泥的生成,也利于污水中氮的去除。剩余污泥进行污泥浓缩,和好氧消化,污泥上清液回流排入调节池再处理,剩余污泥定期抽吸外运(每年二至三次)。
2.6 清水池
消毒池出水进入清水池,可直接达标排放或者中水回用。
通过上述介绍,对于常规的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工艺流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知,对于后续的污水处理工艺运行和日常操作也有一定的帮助。
地埋式医疗污水处理系统——技术特点
污水的预处理 污水中含有一些大块杂物,这些杂物进入后续处理设施会形成浮渣,甚至堵塞管路和设备,必须予以隔除。同时由于污水水量较小,格栅的栅渣一般采用人工清除,因此本设计中拟采用格栅板作为拦污措施。
污水的调节 由于生活污水的水质、水量波动较大,因而必须加强调节以稳定污水的水质、水量,以保证后续生化处理的效果。
水解酸化反应 由于该种污水**浓度不是很高,根据本公司对低浓度**污水处理的经验,可以不采用厌氧消化处理,仅需采用水解酸化工艺即可。 水解酸化过程中起作用的细菌为水解细菌、产酸菌,均在无氧条件下,不需要动力曝气,因而水解酸化池能在无能耗的条件下将**物部分降解,降低了运行成本;同时酸化水解菌能将大分子的难降解的**物转化为小分子易降解的**物,提高后续好氧处理单元的处理效果。采用水解酸化工艺,可大大缩短好氧生化所需的时间;同时处理后出水水质更好,既节省了投资,节约了运行成本,又提高了环境效益。
4、好氧接触氧化反应 生化处理主要通过好氧处理,在污水中提供足够溶解氧的情况下,依靠好氧微生物的吸附和降解将污水中的绝大部分**物去除。 废水的好氧生物处理方法主要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这两种方法均为国内外常用且工艺比较成熟。生物膜法按生物膜附着物不同又分成生物转盘、生物滤池和接触氧化法。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生物填料不断更新,从原来的